石油篩管的主要作用就是防砂,油井所處的地質環境不同(巖性不同)導致所采用的篩管的鋼級和種類不同。
石油篩管原理的詳細介紹
石油篩管概述
二.石油篩管的種類
1.割縫篩管
2.鉆孔篩管
3.繞絲篩管
4.橋式篩管
5.復合篩管
三.石油篩管的特點
1.石油篩管采用J55或N80石油套管本體加工,強度高,不易變形
2.割縫邊緣垂直度好,切邊光滑、刺,割縫均勻。
3.過流面積大,27/8”篩管300條割縫/1.5m,過流面積72每立方厘米,比同規格過流面積大2.4倍。利于液體流動。
4.在斜井及水平井中使用其性更加明顯。
5.整體進行防腐處理,在篩管的各表面形成致密的防護層,提高了篩管的抗腐蝕性及性,可有效延長其井下工作的壽命。
6.適用于出砂粒徑大于0.3mm的出砂井防砂。
7.操作簡單,使用方便,內通徑大,易于進行管串配置
四.石油篩管主要技術參數:
管材類別:石油套管、;
管長(單根):≤15m;
管材外徑:50~500mm(長度≤15m)、
壁厚:≤20mm;
縫寬:(0.10~4)mm±0.03mm;
縫數:任意;
布縫類型:平行、交錯、螺旋;
軸表縫距:任意。
篩管是被子植物韌皮部中輸導有機養料的管狀結構。它由一系列的長筒形的、端壁形成篩板的生活細胞連接而成,每一組成細胞稱為篩管分子。篩管分子的細胞壁為初生性質,端壁及部分側壁上有許多小孔,稱為篩孔。篩孔通常聚集于稍凹的區域形成篩域,分布有篩域的端壁稱為篩板。只有一個篩域的篩板稱為單篩板,分布多個篩域的稱為復篩板。相連兩個使館分子的原生質形成聯絡索通過篩孔彼此相連,使縱連接的篩管分子相互貫通,形成運輸同化產物的通道。 從系統演化和生理適應方面來看,具近于橫向的單篩板和聯絡索少而粗的粗短篩管分子,較具傾斜的福篩板和聯絡索多而細的細長篩管分子更為進化,更有利于疏導養料。 篩管分子在發育早期,含有細胞核和液泡,濃厚的細胞質中含有線粒體、高爾基體、內質網、質體、和的黏液體。黏液體是篩管分子所的具有超微結構的蛋白質,稱為P-蛋白質。P-蛋白質有纖維狀、管狀、顆粒狀、和結晶狀等主要形態,在篩管分子分化過程中會發生構型變化。P-蛋白質有ATP酶的活性,可能與物質的運輸有關,也有P-蛋白質對堵塞受傷篩管的篩板有明顯作用。 在篩管分子發育成熟的過程中,一方面,細胞核逐漸解體,液泡膜破壞,篩管分子失去了生長、轉化和分裂的能力;另一方面,選擇性的自溶物質導致了核糖體、高爾基體、微管和微絲的消失,只保留了與物質運輸的維持生活直接有關的細胞器,如貯藏蛋白質或淀粉功能的質體,以及可以篩管分子中物質運輸對能量需要的線粒體。但這些質體和線粒體的內部結構也稍有消退。此外,P-蛋白質也由原來分散狀態而趨集與細胞腔的側面和篩孔附近。 成熟的篩管分子成為的無核細胞,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仍保持活力。后來,沿著篩孔的四周,圍繞聯絡索而積累胼胝質。胼胝質是一種糖類,水解時產生葡萄糖和糖醛酸,它們在篩孔之間的端壁上逐漸積累加厚,聯絡索則相應變細。當篩管分子進入休眠或衰亡時,胼胝質已稱為墊伏沉積在整個篩板上,稱為胼胝體。只是暫時處于休眠狀態的篩管分子,在次年春季來臨時再行恢復活動,胼胝體消溶,聯絡索重新出現。一般植物的篩管輸導組織只有一個生長季,少數植物,如葡萄,椴的篩管可保持至二至多年。篩管分子衰亡后輸導功能恢復,繼而被新的具有活力的篩管分子代替。 篩管分子的旁側有一直多個狹長的伴胞[1]。伴胞與篩管分子是由同一個母細胞經過不均等縱裂而來的,其中較小的一個子細胞形成伴胞。伴胞有時還進行橫分裂,以致在篩管分子的一側出現一縱列伴胞。伴胞在橫截面上多呈三角形、方形或梯形,細胞核較大,有豐富的細胞器和膜系統,高爾基體、線粒體、粗面內質網和質體都較多,細胞質密度也較大,這些都表明伴胞有很高的代謝活性。伴胞與篩管分子的側壁之間存在更多的胞間連絲。有些植物的葉脈中的伴胞發育為傳遞細胞,使篩管分子與伴胞更加緊密的聯系。同時,由于它們位于篩管分子與葉肉之間,能更高效的傳遞光合產物。當篩管分子衰老死亡時,伴胞也隨之失去功能而死亡。